人猴同乐和谐共处
从偷喝游客可乐的猕猴看三亚生态治理的喜人变化
一只闯进酒店房间的猕猴。
“刚泡好的泡面被叼走;阳台桌上的可乐喝剩半瓶;连抽屉里的奥利奥都被整包‘打包’——这哪是住海景房,分明是跟猕猴合租!”近日,入住三亚山海天JW万豪酒店的部分游客,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与野生猕猴的“奇妙遭遇”。原本可能引发抱怨的“小麻烦”,却因猕猴们拟人化的调皮举动,意外让“猴景房”成了三亚新晋“网红标签”。
当“意外打扰”变成“分享素材”,背后是人们对“生态”的感知从抽象走向具体。比起“生态优良”的标语,一只敢“闯房间”的猕猴,更让人体会到自然与生活的交融。
这场看似偶然的“人猴相遇”,背后藏着生态向好的深意。
三亚山海天JW万豪酒店背靠鹿回头山,紧邻三亚火岭省级森林公园。该公园由原三亚火岭市级自然保护区、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通过整合优化、归并重组而成,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景观、猕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等资源。近年来,三亚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,公园内猕猴种群数量稳步增长,种群竞争中落败的公猴、好奇下山探索的“小家伙”们,便顺着山体植被“溜”进了酒店区域。它们爬阳台、翻窗台,把游客的零食当成“森林之外的惊喜”。
比起宣传册上的文字,一只敢偷喝可乐的猕猴,才是三亚生态成色最生动的“活证据”。
生态保护的成效,从来都不是“动物待在保护区里”的隔绝状态,而是物种数量增长后,自然地向周边生活空间延伸。
这既是保护的“喜”,也带来了人与动物如何和谐共处的“新课题”。
对部分游客而言,猕猴闯入带来的不仅是新奇,还有对安全的顾虑;对酒店来说,如何在不伤害动物的前提下,保障住客体验,更是全新挑战。
记者了解到,当前,一套“柔性共处方案”已落地:保护区在鹿回头附近设置了固定投喂点,每两天定时投喂,减少猕猴下山“寻食”的动力;酒店也在客房里粘贴了温馨提示。更暖心的是,三亚为市民游客投保了陆生野生动物公众致害险,若真遇意外,能及时获得补偿。
“柔性共处”而非“强硬隔绝”,体现的是城市治理的智慧。既不违背“保护动物”的原则,也不忽视“保障游客权益”的需求,在两者间找平衡,才是可持续的共处之道。
这场“猕猴风波”,更像一面镜子,折射出人们对“生态”的理解更加全面。
过去,我们总觉得“生态好”是标语式的赞美。如今才发现,真正的生态友好,从来不是“人在景区走,动物躲着走”的距离感,而是像三亚这样,既护得住动物的生存空间,也找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节奏。
有人觉得“猴景房”是麻烦,也有人专门为这份“野生惊喜”而来。毕竟,比起花钱去看圈养的猕猴,在酒店偶遇一只敢偷吃泡面的“小调皮”,更像是大自然赠予的“隐藏福利”。
人们对“猴景房”的不同态度,恰恰说明“生态价值”的多元——它不仅是环境指标,更是能满足不同人对“自然体验”需求的生活附加值:有人求安稳,有人寻新奇,而城市要做的,是让多元需求都有容身之处。
当然,这份“福利”也需要大家一起守护。不主动投喂,避免猕猴养成依赖;不随意驱赶,防止引发攻击;不近距离挑逗,尊重动物习性。这些简单的举动,正是人与野生动物共处的“基本礼仪”。
正如三亚市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华伟所说:“猕猴是这里的‘原住民’,我们是‘后来者’。多一点包容,多一点规则,才能让‘猴景房’的惊喜,一直延续下去。”
如今,“去三亚山海天JW万豪酒店偶遇猕猴”已经成了不少游客的新期待。毕竟,能在看海的同时,与大自然的“邻居”打个照面,这样的三亚,才更有烟火气,也更有生态味。
“后来者”的自觉,是人与动物长久共处的关键。
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单向的“人类施舍”,而是对“原住民”的尊重。对自然规则的敬畏,要求我们彼此留出空间、守住边界,才能让“惊喜”不变成“冲突”。
(记者冯晨阳文/图)